中新網2月22日電(上官雲)21日是“國際母語日”,“方言是否應保護”引發熱議。其實,“方言瀕危說”在中國早已成為學術界近年來的討論熱點,方言到底有沒有保護的必要也一直充滿爭議。《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用人口較少的語言消失是社會發展所致的正常現象,也難以避免。方言承載著歷史文化信息,需要自覺保護,但如果記憶體過分提倡說方言,也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部分方言有短時期消失可能 央視呼籲保護永慶房屋方言
  21日上午,抗癌食物排行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今天是“國際母語日”,但目前60%以上的民族語言面臨消失,隨後曬出一組寫有中國各地方言的圖片,呼籲大家保護方言。
  提到國際母語日,可能大多數人比較陌生。這個節日是聯合國於1裝潢999年倡議設立,旨在促進母語和多語言的使用,並將每年的2月21日確定為“國際母語日”,以幫助人們瞭解世界各民族母語文化的現狀,推動語言及文化的多元發展。
  對此,聯合國官方微博也在21日表示,母語是每一個人的歷史和文化的根基。教科文組織鼓勵人們至少獲得3個層次的語言能力:一種母語、一種民族語言和一種mSATA通用語言。
  其實,“方言瀕危說” 在中國早已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的討論熱點,據中國社會科學報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家李藍認為,大中城市的方言空心化和方言詞彙普通話化,導致方言在一定程度上處於瀕危狀態。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陶寰則坦率的表示,漢語方言目前的確處於較危險的境地,在某些地方已經不能完整地進行語言交際,比如上海年輕人在使用上海話時,必須加入普通話詞彙。“對一些原本語言地位就不是很高的方言來說,有在短時期消亡的可能。”
  “方言是否應該保護”引發爭論
  央視發出呼籲保護方言的微博後引起廣泛討論,面對“方言瀕危”的現狀,不少人開始反思,在反思中也出現了一些爭議。
  一些擁護推廣使用方言的網友表示,方言的背後隱含著不可再生的地域文化,因此有必要保護,而保護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廣使用。網友“吳儂軟語話上海”便表示可考慮取消中小學生上課、媒體播音一律使用普通話的規定,稱“方言節目至少應該占到半壁江山。”
  也有網友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語言的目的主要是用於人際間的交流、溝通,並且一門語言說的人多自然具有生命力,無須刻意保護,如果說的人少,即使保護下來也意義不大。網友“雪冰er”稱方言的存在會加重地域間的排外主義,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不利於交流和協作。
  在爭論的聲音中,有網友提出了更加“實際”的問題,即“現在各地都在推廣使用普通話。如有必要,採取何種措施來保護方言”。網友aitailee便提問道:“不讓說,怎推廣怎保護”
  專家:使用人口較少的語言消失是正常現象
  自古以來,由於地理環境、人口遷徙和民族融合等因素,漢語形成了許多分支或變體,即漢語方言。漢語方言是漢語的現實存在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郝銘鑒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用人口較少的語言消失是社會發展所致的正常現象,也難以避免。
  “從古至今人們都是根據需要創造語言,因為地域的不同產生不同語言。社會發展,地球‘變小’,大家需要共同的語言來溝通、交流,這樣原來的語言、方言可能就不適用了。”郝銘鑒解釋道。
  但郝銘鑒同時稱,語言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承載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應當自覺保護。關鍵在於如何保護好,“隨著普通話的推廣,不少人的方言能力的確降低了,但如果不推廣普通話而提倡說方言也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如何平衡這二者之間的關係,還有待研究。
  對此,人民日報則載文指出,作為語言的變體,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方言在表達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的確比普通話往往更具優勢。越是這樣,越意味著對方言的保護與傳承,不能照本宣科,而是應該回到語言使用的具體語境里,在變化中保護。  (原標題:國際母語日“方言是否應該保護”引熱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z89uzua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