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中山大學醫科相關的重磅消息不斷:中山醫學院顏光美教授團隊發現天然病毒M1能精確殺滅癌細胞;中山大學奚志勇教授團隊開展的“以蚊治蚊”阻斷登革熱傳播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2013年度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出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名列全國第九、廣東第一,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專業蟬聯全國第一……
  這些轟動性新聞,彰顯了中山大學醫科的強大實力和深厚傳統。在海內外,“中山醫”是一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她是中國第一所西醫教育機構,中國的西醫教育就從這裡起源,孫中山先生曾在這裡讀書;她曾經是第一所由國人手創的民辦高等西醫高等學校;上世紀50年代,中山醫學院的八位國家一級教授被譽為“八大金剛”……
  “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這副鐫刻在中山大學北校區辦公樓上的對聯,浸註了一種對生命的深刻關懷與對社會的厚重使命。中大90周年校慶之際,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原中山醫科大學校長盧光啟和年過九旬的我國著名營養學專家、中山醫教授何志謙,由他們講述中山醫的傳奇歷史。
  “逸仙”之名始於博濟學醫
  “中山醫的特色,在其歷史傳統之悠久與深受近現代西方高等醫學教育的影響。”82歲的盧光啟教授畢業於中山醫學院,從學生、教授到校長,他將生命的大半部分時光奉獻給這座校園。
  據史載,1866年,美國傳教士、外交家伯駕在廣州設立眼科醫局,其後改名為博濟醫院並附設醫學堂,是中國曆史上開辦的第一所現代醫學院。1886年,孫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入博濟醫學堂學醫。他所居住的哥利支堂10號宿舍成了他學醫和革命運動的策源地。後來,博濟醫學堂併入嶺南大學,成立嶺南大學醫學院,隨後又吸納了中國近代第一所女子醫學院——私立夏葛醫學院。
  中山醫學院的另兩個重要的源頭是1909年成立的廣東公醫學堂和1908年成立的廣東光華醫學社。廣東公醫學堂後來發展成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又併入國立廣東大學,隨大學更名,成為中山大學醫學院的一部分。廣東光華醫學社其後發展為廣東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廣東光華醫學院。據盧光啟介紹,被毛澤東稱為“國寶”的史學大師陳垣曾是博濟醫學堂的學生,因不滿校方歧視中國學生,帶領部分學生離開博濟,參與創建了廣州光華醫學專門學校。
  盧光啟表示,作為中國西醫教育“發祥地”的博濟醫學堂將西醫的醫療理論、技術和醫學教育方法傳入中國,培養了大量近代中國西醫人才,對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體制的確立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八大金剛”曾震動全國
  1953年,全國院校調整,嶺南大學醫學院和中山大學醫學院合併成立華南醫學院,校址就在如今的中山大學北校區。1954年,廣東光華醫學院也併入華南醫學院。
  三校合併後,學校的命名過程頗為曲折,何志謙教授回憶:“當時,有人曾提出將華南醫學院改名為廣州醫學院,但全國政協認為不應忘記孫中山先生的偉大革命精神,因此最終確定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85年,中山醫學院更名為中山醫科大學,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
  三校合併,許多不同學派的學者在一起難免產生摩擦。在這一點上,何志謙認為著名醫學教育家柯麟院長居功甚偉:“他尊重不同派系的學科觀點,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減少合併過渡中產生的摩擦。”
  兼容並包的治學環境,使中山醫匯聚了一批在國內外醫學界有重大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並出現了著名的“八大金剛”,即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八位國家“一級教授”。而當時,全國高校的一級教授也為數不多。這一點與時任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對北京協和醫院學者教授的努力動員分不開。
  中山醫的醫風學風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三基三嚴”。“三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三嚴”即嚴肅態度、嚴格要求、嚴密方法。中山醫香港校友會理事長陳勇回憶,1980年,中山醫在全國率先開設了全英文教學班。他1982年入讀學制“全英班”,當時,班上同學成立了學習小組,分工查單詞,打下了堅實的文獻閱讀能力。現在,21名同學都已成為所在領域中堅力量。
  醫家情緣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宋爾衛:
  “搞科研是真想做點事”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乳腺腫瘤醫學部學科帶頭人宋爾衛是一個擁有眾多患者、學生“粉絲”的“傑青”。乳腺癌手術做得很出色,科研成果豐碩,頻頻登上國際權威雜誌《自然》。
  宋爾衛有今天的成績,與在中山醫的求學經歷密不可分。上世紀80年代,宋爾衛成為了中山醫科大學第一屆全英文教學班的一員,培養了他的文獻閱讀能力,也使他在考證一個科學問題或臨床病例時養成了系統全面的思維模式。2002年,宋爾衛被錄取到美國哈佛醫學院血液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專攻目前世界上最熱門的課題——RNA干預的臨床應用研究,兩年多時間內接連在《自然 醫學》和《自然 生物技術》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學術論文,並首次成功地將RNA基因干擾技術應用於保護小鼠爆發性肝炎的模型,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的代表性成果。
  “中山大學敢於破格用人,時任中大校長黃達人把我破格聘任為正高職稱、博士生導師,讓我十分感動。”更讓宋爾衛對中山大學的學術氛圍深有感觸,“這裡的學術環境很寬鬆,我們拿項目搞科研不是為了晉升,而是真的想做點事,做點研究成果出來。”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主任、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馬駿:
  “永遠要對患者負責”
  在中山醫,馬駿是一個“科研獲獎大戶”:作為第一完成人,他的科研成果《基於現代影像學技術的鼻咽癌綜合治療研究及臨床應用》獲得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和“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高等學校(教育部)科學技術二等獎。同行評論說,馬駿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推翻了現行的中晚期鼻咽癌國際標準治療方案,並對未來相關靶向藥物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思路,研究成果入選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馬駿1985年本科畢業後來到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就職,1987年考取中山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母校一直是我工作的堅強後盾、事業發展的指引明燈。”他回憶,那個時候,老一輩專家們啟動了覆蓋全省5000萬人口的腫瘤死亡回顧調查,摸清了廣東鼻咽癌的高發中心——肇慶、佛山、廣州地區,隨後醫務工作者對全省各地區進行了有重點的大規模普查、義診和宣傳教育工作。“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是母校賦予我的財富,成為了我在今後的工作中遵從的科研準則。學習做科研,先學習做人,永遠要對自己的研究結論負責,更要對千千萬萬等待研究成果用於治療的患者負責。”馬駿說。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 曹斯 實習生 施奉延 黃歡歡 張安格 通訊員 蔡珊珊 王海芳 黃金娟
  總策劃:鄭德濤 莫高義 張東明 陳春聲 王更輝 李萍 總統籌:段功偉 丘國新 策劃統籌:戎明昌 王麗霞 陳楓 雷雨 圖片統籌:王輝  (原標題:中國西醫教育從中山醫起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z89uzua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