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軍事報道】俄羅斯軍事觀察網2014年12月30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潛力》的文章,作者謝爾蓋·林尼克在文章中說,倘若中國維持現有的發展速度,科技及經濟實力持續增長,那麼其戰略核力量便能在最近幾十年內具備及時施以核導彈還擊的能力。因此,中國軍事機器具備新水準的那一天並非遙不可及。
   戰略轟炸機升級改造
  過去,中國領導層在落實“核遏制”計劃的過程中重點發展彈道導彈。除戰略和戰術導彈系統外,解放軍空軍還編有約100架可攜帶核彈的轟-6轟炸機。這款相當老的機型是蘇聯圖-16轟炸機的中國版。
  2011年,轟-6的改進型轟-6K列裝。軍方對該機採取了一系列旨在提升戰鬥力的措施。轟-6K安裝了俄羅斯D-30KP-2渦扇發動機,採用了新的航電和無線電電子對抗系統,戰鬥載荷提升至12噸,飛行半徑由原來的18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轟-6K可配備6枚“長劍”-10A戰略巡航導彈,後者運用了蘇聯X-55導彈的技術。
  但升級並未讓轟-6K變成一款現代化飛機。即便攜帶遠程巡航導彈,其作戰半徑仍不足以完成戰略任務。一旦中國與美國或俄羅斯發生實際衝突,亞音速、笨重、機動性差以及有效散射面積大,都將使該機極易受到戰機和防空設施的攻擊。
  數年前,有消息稱中國正研製未來遠程轟炸機。但近期該國大概不會有現代化遠程航空系統服役。
  這項至為複雜的任務對中國航空工業來說相當艱巨。為節約時間,中國曾請求俄向其出售圖-22M3轟炸機的一系列技術,但遭到拒絕。
  長期以來,在蘇聯米格-19基礎上研發的強-5攻擊機一直是中國主要的戰術核導彈投擲機型。該機現役100架,其中近30架接受了改造以使用核彈。
  目前,作為戰術核武器攜帶工具,強-5攻擊機在解放軍空軍中正逐漸由殲轟-7A取代。
  打造新型戰略核潛艇
  本世紀初,中國開始建設名副其實的海基戰略核力量。為取代過時且不可靠的“夏”級核潛艇,中國研製了094型“晉”級彈道導彈核潛艇。094型可搭載12枚射程為8000公里的“巨浪”-2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這種導彈使用了“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的技術和個別部件。關於“巨浪”-2導彈的彈頭沒有確切數據。
  “晉”級的首艇於2004年正式服役。根據衛星圖片推測,中國至少還有3艘“晉”級核潛艇。中國媒體報道,2010年3月第6艘該級潛艇下水。有消息稱,所有“晉”級潛艇因為武器系統尚不完備而推遲服役。
  中國2014年開始讓新的“晉”級戰略核潛艇巡邏。巡邏在中國近海海域展開,由水面艦隻和海軍航空兵提供掩護,大概只具有教學訓練性質。“巨浪”-2的射程不足以打擊美國境內縱深的目標,但可以推測,遠離本國海岸的真正的戰鬥巡邏勢必遭遇美國海軍反潛力量的嚴重阻撓。
  目前,中國正打造096型“唐”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它應裝備24枚射程不低於1.1萬公里的潛射彈道導彈,可在己方艦隊護衛下有效打擊敵方縱深區域目標。
  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可以推測,到2020年其海軍編成將擁有至少6艘094型和096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攜帶80枚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大致相當於俄羅斯目前的水平。
  發展新型機動核導彈
  眼下,中國正積極完善戰略核力量。該國政治領導層認為,這應在未來阻止美國借助武裝力量解決與中國爭端的企圖。
  但完善和擴大戰略核力量很大程度上受到製造彈頭所需核材料不足的制約。有鑒於此,中國正式啟動了技術改造400噸核燃料元件的項目,這應使鈾產量增加一倍。
  有一種方法可以大致估算中國核彈頭的數量。根據不同數據來源,從上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企業至少生產了40-45噸高濃度鈾和8-10噸武器級鈈。這樣,中國實施核計劃以來可能製造了不超過1800-2000枚核彈頭。儘管技術在發展,但現代核彈頭保存期有限。俄美使其壽命達到了20-25年,但中國還做不到。因此,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中國部署在戰略運載工具上的核彈頭數量不超過250-300枚,戰術核彈頭的總數不超過400-450枚。
  與美國及俄羅斯相比,中國的戰略核實力似乎微不足道。但解放軍在採取反擊時,在對任何一個核國家的軍隊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當中,使用它們足以造成非常重大的損失。
  中國二炮部隊目前列裝有大批“東風”-21機動式中程彈道導彈。雖然它們在與美國的對抗中幾乎毫無用武之地,但它的射程能夠覆蓋俄羅斯的大部分疆土。
  為實施本國戰略核力量的現代化大計,中國正在由老舊的液體燃料導彈向固體燃料轉型。新導彈的機動性能更為出色,對於敵人的進攻也不會那麼不堪一擊。
  但新機動導彈的生產進度非常緩慢。中國彈道導彈的軟肋仍是技術可靠繫數不太高,這多少會令北京在該領域取得的成果有所折扣。
  中國的機動導彈在所有特性上均遜色於俄制同類武器。它的移動發射裝置體積更大,通行能力更差,發射前的準備時間更長。中國的中部地區與俄不同,並無能在白天為導彈裝置提供掩護的大片森林。而且中國導彈的保養需要大量人力及不少輔助設備。這也令機動導彈的快速移動成為難事,相對容易被太空偵察裝置所發現。
  不過,中國仍在繼續豪擲資金及資源,不僅直接研發並完善新的彈道導彈,還在進一步發展新型核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僅有少數洲際彈道導彈配備了萬噸級當量的單枚熱核彈頭,其圓概率誤差約3000米。如今,中國的洲際導彈皆擁有單獨制導的分彈頭,誤差僅數百米。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存在,中國部分核武庫處於美軍戰術航空兵的活動範圍之內。因此,中國大量的戰略核部隊均長期藏身於地下掩體或山區當中。和平年代,它們不易被衛星監測到,在戰時即便遭遇突然襲擊,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安全。中國建成了面積及長度蔚為可觀的地下隧道及工事。
  據預測,中國的機動導彈將在那裡待命,一旦遭遇核打擊,它們於兩周內將開出掩體,對敵人展開長時間的打擊,確保核報複。中國的所有戰略核力量要同時實施打擊,需要長時間預先準備。這一現實也是中國反思核武器使用原則的主要原因。  (原標題:俄媒:中國彈道導彈性能遠遜於俄 正豪擲資金完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z89uzua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